降临节

听老师课上闲扯,聊到Advento,那今天就科普一下Advento。

Advento来自拉丁语adventus (do latim adventus = chegada)。 中文名是将临期或降临节(还是别叫将临期了,感觉是deadline的化身)。降临节是为了庆祝耶稣诞生(Nascimento de Jesus Cristo)的准备期和等待期,从圣诞前的四周开始,一直到圣诞都是教会的新年(corresponde às quatro semanas que antecedem o Natal)降临节期间,天主教家庭都会在餐桌上摆饰一个花环(coroa do advento),里面共有四支蜡烛,每一个主日点燃一支蜡烛(A cada domingo uma vela é acesa),四支蜡烛分别代表醒悟、悔改、喜乐、平安。

周六流水账

本来是要去一间名叫Aqui Há Gato的咖啡馆撸猫,却并不知道这间16年才开业的猫咖啡竟然已经永久停业了。只好在RATO一带溜溜达达。路过总理府,没有高墙也没有保镖,院墙外的绿地上一只聪明的狗狗在跟主人玩接球游戏。我们坐在绿地旁的长椅上晒太阳。陆陆续续又来了几只小狗和小娃,跑着闹着,度过一个有暖暖阳光和父母陪伴的下午。

春天真的来了。鸽子、麻雀、鹦鹉都成双成对儿,雄性鸽子高昂着头颅有力地挥舞着翅膀,追在女朋友的屁股后面跑。警局院内的枇杷树上落了四只绿色的野生大鹦鹉,灵巧地衔下成熟多汁的果子,捧在爪心里,用尖尖的喙儿把果皮拨开,贪婪地吮吸果肉。

路过Casa Museu Amália Rodrigues,是法多歌唱家生前的居所。虽然已经到了闭馆时间,但好心的前台奶奶还是请我们进去参观了特别文艺浪漫的花园,阵阵花香扑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地铁口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咖啡馆,一对中年夫妇在窗边的桌上对坐,没有交谈,静静看着窗外的行人;二手书店,老板淹没在书海中,客人进来也没有抬头;糕点店的橱窗里摆着复活节的传统蛋糕,横卧着三只煮鸡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高高低低延绵狭长的石板路望不到尽头,远方层层叠叠的红顶屋,都是里斯本最美好的模样。

            

复活节

今天是复活节(Páscoa)的正日子,是天主教徒庆祝耶稣重生(Ressurreição de Jesus)的日子。这背后当然是耶稣为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(crucificação de Jesus Cristo)三天后又复活了的故事。在小葡,除了复活节当天,耶稣受难日,即圣周五(Sexta-feira Santa)也是公众假日。

复活节的具体日期不是固定的,像今年的复活节就来的很早。那么复活节的日期是如何计算的呢?首先,黑色星期五这个前提导致复活节一定得是某个星期天,是哪个星期天呢?是每年春分(equinócio da primavera )月圆(lua cheia )后的第一个星期天。(A Páscoa dá-se no primeiro domingo depois da primeira lua cheia após o equinócio da primavera no hemisfério norte.)原来都是看天象。

那么,一个宗教根源如此深远的节日又跟彩蛋(ovos)和兔兔(coelho)有什么关系呢?答案是真的没有半毛钱关系呐呐呐!!!

其实传统的复活节并没有今天超市里各种包装华丽的巧克力彩蛋,有的是正经的鸡蛋,而且是涂上红色颜料的鸡蛋,象征基督的鲜血。当然也可以把象征新生命的蛋和重生联系起来,勉强解释它和复活节的关系。如今这些正经的红色的鸡蛋蛋演变成彩色的巧克力蛋蛋,亲友们相互馈赠,代表爱和友谊。

兔兔之所以变成复活节的象征同样出于一个很诡异的联想。因为兔兔太能生了!一窝能怀七八只,并且怀第一窝的同时还能再怀第二窝,超强的繁殖能力象征强大的生命力,也就勉强和复活啊重生啊扯上了关系。坊间说,兔兔就像圣诞老人一样,是在复活节给孩子们送蛋蛋的使者。

在葡萄牙,传统上亲朋好友要相互赠送杏仁(amêndoas),鸡蛋(ovos),pão-de-ló(一种蛋糕)和folares(一种葡萄牙特有的复活节面包),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这些甜点迎接这一重要节日的到来。复活节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,利好消息是从复活节这天开始,始于狂欢节的40天斋戒(jejum)就结束了,终于可以重新吃肉了!这一天还是教父(padrinho)教母(madrinha)和教子教女(afilhados)相聚的日子。教父教母赠送给教子教女folar,教子教女则要回赠一束橄榄枝(um ramo de oliveira)给教父,一束紫罗兰花(um ramo de violetas)给教母。此外,父母还会在家中四处藏蛋,跟孩子玩猎蛋游戏(caça de ovos)。

  FOLAR

 

 

 

 

 

无题

里斯本的春天来得很慢,不像在北京,春天前一天刚来,第二天又去了,所谓一秒入夏。里斯本的春天是渐渐泛绿着到来的,要以星期为单位才能察觉到变化,从枯枝到嫩芽,再到新叶与花苞,需要经历漫长的等待。

周日在万国公园散步,万物复苏,迎面扑来春的气息。长长的沿河堤岸上,小朋友们有的骑车有的滑冰有的荡秋千有的滑滑梯。父母不用追在屁股后面跑,坐在旁边的咖啡馆晒着太阳也是一种陪伴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小学生平日里甚至被限制课间到操场活动,为了防止发生踩踏事故。周末又被爷爷奶奶领着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,而父母只能无奈地不分昼夜忙着挣生活,真正来自家长的有效陪伴又有多少呢?

今天读到一条又揪心又暖心的报道。11年前,英国小女孩Maddie跟父母在阿尔加维度假,不幸失踪了,当年她只有3岁。英国警方从2011年起着手对该事件的独立调查,政府已经先后投入了超过一千一百万英镑,然而一直没有结果,近日英国政府决定再资助警方15万英镑,继续调查工作。无论结果如何,这对小女孩的父母都是莫大的安慰,因为起码说明还有事可做,代表还有希望呐!想想前段时间国内铺天盖地的关于拐卖儿童的报道真是心寒,政府无计可施,糟糕的社会环境下,只好依靠网络传播些真假参半的信息,加强自身防范了。

春芽

如图,春天悄悄地来了。

     

跑步跑到一半,被春(lan)色(duo)拖住了步伐。拍摄下面两张照片的时候,被一个大叔看到,他问“你认识这是什么树吗”,我说“不认识哦”,“是无花果树(figueira),就是结无花果(figo)的,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把它修剪得这么厉害”,“反正它又在长大了”,“是呢,再见,周末愉快!”

在小葡,陌生人之间,每天都可能发生这样的对话。前两天在图书馆门口,遇到一位70岁的意大利老爷爷,想要报名HSK考试,但是孔院刚好没有人,可能他觉得中国人都对HSK了如指掌吧,就问我知不知道考试时间,说他只有今年11月到明年4月之间可以参加考试,因为每年的这段时间他都会到阿尔加维去过冬。我凑巧认识一位孔院的老师,就发信息帮他询问,等待回复的空当跟他攀谈起来,好奇他怎么会有兴趣学中文。老爷爷说他退休前在意大利当火车司机,每天都接待很多很多的日本游客,但是他只会说法语、西班牙语、德语和一点点葡语,不会讲英语,所以无法和他们交流。退休以后,他没事可做,就想起来可以学学日语,但是他所在的城市没有日语课程,只有一所学校教中文。就这样,老爷爷误打误撞学了中文,后来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,是个中国人。他已经去过六次中国了。他对我说,你们中国有句话说的好,学习再多都不如亲眼看到,我想了半天,猜他可能是理解错了“眼见为实”的意思。直到孔院的工作人员回来了,我也没有等到朋友的回复,于是留下了老爷爷的联系方式,说有什么消息发邮件告诉他。他用磕磕绊绊的葡语跟我说,他不太会用电脑,但是他太太可以帮他看。回家后,我按照约定给他发了邮件,却被系统退信了,八成是老爷爷没有记清邮箱地址。不过没关系,相信孔院的工作人员已经解答了他的疑问。

陌生人,祝考试顺利啊!

 

流水账:记一个平凡的周六

迎着里斯本久违的阳光,来到爱德华七世公园(Parque Eduardo VII),09年第一次来葡国的时候在附近的大学宿舍小住过两个月,却从来没有好好把周边逛一逛。人就是这样,总是贪婪的盯着远方,常常忽略身边的风景。

误打误撞走到温室植物园(Estufa Fria de Lisboa),惊喜地发现竟然免票,于是稀里糊涂地逛了这一计划外的景点。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园内景观设计很是别致,室内的石子路两旁布满了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绿植,颇有些“春色满园关不住”的意味,室外的湖泊中鸭子、天鹅、水鸟自由自在,实则一副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的景致。

仔细一瞧,这些植物的名字真是有趣:“公主的耳环”(brincos-de-princesa)、“亚当的肋骨”(costela de adão)、“犹太的胡须” (barba-de-judeu)、“狗熊的毛皮” (pêlo-de-urso)、“圣乔治之剑”(espada-de-são-jorge)…

爱德华公园的草坪上一群十五六岁的孩子欢快地在踢…一支矿泉水瓶。真的是一支矿泉水瓶…

再往上走就是Jardim Amália Rodrigues。Amália Rodrigues是葡萄牙最著名的法多演唱家之一。公园的一角有一个咖啡馆,名字很美——水之线(Linha de Água),起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咖啡馆旁有个圆形浅水池吧。坐在池边喝了杯奶咖(meia leite),吃了一大块巧克力蛋糕。

补充完能量沿着爱德华公园往下,漫步自由大道。期待四、五月份春天真正到来的时候,道路两旁的大树开出迷人的紫花。

爱德华公园的一角

里斯本老城

老城区靠近Martim Moniz的某个广场的正中间立着一块碑,碑文的内容是纪念在1506年4月19日大屠杀中丧生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。广场旁边的一面墙上用各国语言书写着“里斯本——宽容之城”。

这次来葡总跟朋友说里斯本和09年初见时不同了,也许只是自己不同了。想起天气不好的时候总是先乘家门口的778路公交车到地铁站,再换乘地铁去学校。一来二去,一位留着光头和大胡子的司机大叔就认识我了,每次上车都亲切地跟我问好。有一天步行回家,光头大叔的778迎面开来,一抬头看到他在车里朝我招手,一下子心里特别暖,恰巧那天的阳光也很暖。

这篇流水账的最后,再多讲一件无关但紧要的事情,就是希望自己永葆一颗干净、纯粹的内心。像老太太一样,即便老了,还是喜欢做手工、穿粉红的帽衫、讨厌政治和足球、能想起初恋时的酸酸甜甜…多好!

 

 

Bom Carnaval!!!

从campo grande坐大巴,半小时直达里斯本北部小镇Torres Vedras,这里是葡萄牙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活动举办地之一,虽然远不及巴西狂欢节的规模盛大,却也热闹非凡。

狂欢节的起源是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的。Carnaval来自拉丁语Carnevale,意思是adeus à carne (告别肉类)。天主教的封斋期是复活节前的40天,这期间,严禁教徒食肉、娱乐、婚配及进行一切庆典活动。所以教徒们利用此前的狂欢节疯狂的吃肉喝酒,甚至突破道德底线尽情娱乐。如今,狂欢节被去宗教化,成为了大众娱乐的节日。封斋期不再,狂欢节却发扬光大,愈演愈烈,成为光明正大撒泼犯傻的日子。

狂欢节的到来让原本安静的Torres Vedras小镇炸开了锅。男扮女装是这里的特色,男人们穿着短裙丝袜露着真腚或者假吊,见谁都想邀个歌跳支舞;女人们反倒扮起了超人、蜘蛛侠,也有的穿着旗袍把脸涂的煞白,走的大概是上海滩交际花兼歌舞伎町的混搭风?!孩子们不论是扮成阿猫阿狗还是佩戴怪兽面具当然都是萌一脸。今年的主题是海洋(mares e oceanos),所以游行的花车大都充斥着海洋元素,队列里也全是虾兵蟹将。花车上扔下一个个包装的像糖果一样的轮胎碎屑,被人群接住或者拾起,再丢回去,不断接力着被高高抛起又落下,被砸中代表幸福来敲门。

夜色降临,载着乐队的花车出场了,无论表演者还是游客都下到游行的队列中,跟着鼓点舞动歌唱,气氛真的很好。

在这里,吸了这辈子最多的二手烟,被空气中弥漫的酒精味道熏到头疼。在这里,被邀合影和被搭讪的次数大于这辈子的总和,老心脏和年迈的耳膜也受到了多年未受的巨大冲击。但也是在这里,看了这辈子最多的笑脸,最灿烂、最善意、最开怀的那种。

 

“印象”盛宴

继卢浮宫后,第二天又跑到奥赛博物馆门前排了很长很长的队,但求一票看莫奈和梵高。奥赛博物馆是一座老旧火车站改建而成,基本保留了车站的原貌,光是建筑本身就很值得一看,更何况这里还有最爱的莫奈和梵高。

奥赛博物馆的雕塑和装置艺术虽也非常精美,但和卢浮宫内展出的当然不在一个重量级。绘画方面,卢浮宫主要收藏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的画作,而奥赛则收藏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名家的大量画作,是完全不同的感官体验!

梵高的收藏虽然没有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多,但有《罗纳河上的星夜》一幅也就足够了。梵高定是属于黑夜的孩子,能将夜空描画的如此浪漫迷人。家里挂着星夜三部曲之一的《露天咖啡座》,是拼了很多个夜晚才拼出来的,以后可以的话还想学着画一画。

站在《星夜》的真迹面前,注视它,安静地看上一分钟,真的会被画者内心洋溢的浪漫所感染。“天空是蓝绿色的,水是宝蓝色的,大地是紫红色的,村镇是蓝色和紫罗兰色的,燃烧的煤气是黄色的,它们反射出来的光既有铁锈黄也有绿铜色。在蓝绿色的天空下,北斗星闪烁着绿色和粉红色的光,与煤气燃烧的黄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。前景中,还有一对恋人的彩色身影”。

莫奈的全景睡莲在橘园美术馆占据了两个椭圆形的展厅。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图片,但置身现场,才会被画中的平凡和真实所击中。眼睛看到的东西,原来真的可以大于堆积的涂料,原来光线在变化,池塘在流动,柳叶在飘摇、雾气散去了,睡莲羞涩地探出了头。“莫奈的艺术,已经成为自然本身”。

奥赛馆藏的莫奈画作更多,其中最爱他画的夫人卡米耶和孩子。穿绿裙,撑阳伞,走在乡间的小路上,走在罂粟花田中,人物跃然纸上。莫奈画的是风、是空气、是光影、是用眼睛能看到、用皮肤能触及、用心灵能感受的一切。

被另一幅风格完全不同的画作所震撼,原来是莫奈画的亡妻,那种伤心欲绝渗透在每一个笔触。

橘园收藏了25幅雷诺阿的画作,过足了瘾。雷诺阿擅长画水果、瓶中的花束、家人和女人,特别是赤裸的女人。看雷诺阿画的裸女并不会让人联想到充盈的肉欲,画家像是单纯地表达着对女人曼妙身体的喜爱。家庭的温馨、水果的凋亡、鲜花的繁盛,雷诺阿大概将对生活的热爱全部倾注在他的画作中了。

 

 

卢浮宫

虽然在巴黎三天几乎在人潮中度过,排着永无止尽的长队,并没有体验到一丝一毫的浪漫之都,文艺左岸……但是,在卢浮宫和奥赛博物馆溜达了一圈后真的也觉得值了!

还是要先来吐槽一下卢浮宫的导览图,作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首,珍宝无数,但馆内平面图做的也是太随意了!标记了名画并不标记展厅,没有任何卵用,且并不知道展厅是如何编号的,35厅之后可以是12厅也可以是66厅,毫无规律可言。当然也是因为这里太大太大了,进去五分钟不到就迷失了方向。

 

并没有任何西方历史、宗教、艺术的储备,很多东西看不懂,提前做了非常粗糙的功课,跟着各方攻略将二十几件镇馆之宝膜拜了一圈,走马观花后当然该看不懂的还是看不懂,但很想去学习去了解去看懂,大概就不算毫无意义。

抄抄前人见闻,混编个人拙见,趁热做个粗略的记录。

先说三件宝中宝。

1. 断臂维纳斯

维纳斯是古希腊的美神和爱神。干的最有名的一件事情是帮特洛伊王子拐走了当时的希腊第一美女—海伦,引发了特洛伊战争。传说她在海里诞生,宙斯被她的美貌吸引向她求爱,但是惨遭拒绝,于是把她嫁给又丑又瘸的火神。维纳斯当然不会被一纸婚约束缚,转身和战神谈起了恋爱。然后维纳斯和战神就有了爱的结晶—丘比特。

据说断臂维纳斯刚被挖出来的时候是有手的,右手扶着披肩,左手拿着苹果。一位法国军官想将其买下来,但没带够钱,连忙回去取钱。不巧,取钱回来维纳斯就不见了。原来那位挖出维纳斯的农民后来又遇到了一个商人,就不等军官了,高价把雕塑卖给了商人。军官一看就急了,赶忙追上了商人。结果双方起了争执,在争抢中,竟然将维纳斯的双臂打碎了!最后还是军官把维纳斯弄到了手,献给了法国王国。最终女神辗转来到了卢浮宫。

可能因为自己是个塌鼻梁,所以一眼就注意到女神笔直挺拔的鼻梁,和微翘的下巴是绝配。

2. 胜利女神


跟维纳斯相反,胜利女神刚发现的时候是一堆碎石片,后来能工巧匠们拼啊拼啊,拼成了现在的样子。虽然还是没有头,没有手,但女神白衣飘飘,伫立风中,公元前的石雕能刻画出女神薄薄的衣裙沾身,也算巧夺天工了。

3. 蒙娜丽莎


在从一进门开始就不断出现的指示牌的提示下,大家从四面八方涌来,汇集到大名鼎鼎的蒙娜丽莎面前,玻璃罩子内的蒙娜丽莎端详着愚蠢的当代人,表情混杂了83%的高兴,9%的厌恶,6%的恐惧和2%的愤怒。

多少年来对这幅画的背景和要表达的东西众说纷纭,但结果人们除了知道画中的模特是达芬奇朋友的妻子外,其实一无所知。

事实上,这幅画刚画完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出名,但是架不住命途多舛。先是100多年前,由于卢浮宫安保工作的疏漏,这幅画失窃了,还是一位前来参观的画家发现的,于是大家开始疯狂的寻找,直到两年后,这幅画被发现藏在一间公寓里。原来是一个意大利的狂热爱国分子,认为这幅画属于意大利,于是伙同卢浮宫的工作人员把画盗窃了,是直接放在大衣地下拿走的,却一直没敢公开拿回意大利。小偷在这两年间还伪造了6幅蒙娜丽莎卖到美国。若干年后,这幅画被泼硫酸,于是装上了防弹玻璃。再后来,被一个战斗民族的大妈摔过茶杯,当然,防弹玻璃后的蒙娜丽莎保持微笑,毫发无伤。

据说这张展出的名画百分百是假的,因为油画每天这么展出的话早就完了。真品每年只有极少数的几天会被拿出来,供画师临摹。

除了三件宝中宝,卢浮宫其实还有很多很多镇馆之宝。比如古埃及的“书记员”陶像,制作于公元前两千六百年左右。那时候埃及已经有专门教人写字的学校和书记员这一职业。

还有不得不提的汉莫拉比法典,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法律,是古巴比伦的一位国王下令制作的,刻在黑色的玄武岩,距今已有三千七百年。法典的顶部说的是一个君权神受的故事,左边的就是汉莫拉比,他正从太阳神手中接过权杖。

下方就是具体的法律条文,当时的法律还比较原始,基本遵循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思想。并明确规定了人的阶级不同,当时古巴比伦王国将人分成3种,有公民权的自由民、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、奴隶。

再来说说油画。欧洲绘画大致分为古典主义、浪漫主义、现实主义、印象主义几个发展阶段。卢浮宫内收藏的年代比较久远的绘画多以宗教题材为主题,不管画的逼真与否,在意的是情节的叙述和油料的昂贵(完全外行,可能说的不对)。比如这幅《圣母加冕》,当然这绝对算画工考究的了。

再比如《罗林大臣的圣母》,这副作品是最早的油画之一,因为其作者就是油画的发明者!坐在圣母腿上的就是耶稣,好像从小就预测了自己苦难的一生,表情非常凝重。帮圣母带上王冠的小天使穿着紫色的衣服,这种颜色在油画刚出现的初期要调制是非常难的,要用到一种叫青金石的宝石,而这种宝石是给法老陪葬用的,而且欧洲还没有,可见颜料得多贵重,可惜现场看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沉闷,还是在与岁月的对抗中沧桑了不少。左边这位是勃艮第公爵的首席大臣尼古拉·洛林,是仅次于勃艮第公爵的第二人,所以才有财力雇佣扬·范·艾克来完成这幅画。在中世纪,一般宗教题材的画是绝对不能出现凡人的,谁要敢画就被被宗教裁判所作为异端烧死,即使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慢慢地出现了人,人也只能画的很小,来体现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。而这位尼古拉·洛林不仅把自己画在画中,还画得和圣母一样大,自然也比小耶稣大得多,可见其势力之大!即使如此,他也还是做出膜拜的手势,当然从中也可窥见思想的逐步开放和教权衰落的蛛丝马迹。

到了浪漫主义时期,画中的人物就全都动起来了。比如这两幅浪漫主义的开山鼻祖《梅杜萨之筏》和《自由领导人民》,悬挂在同一面高墙上。

还有这两幅巨型油画,《拿破仑加冕》和《加纳的婚礼》,前者十米宽,后者在蒙娜丽莎的对面,独占一整面墙。《拿破仑加冕》是拿破仑的御用画师大卫的巅峰之作,为了让拿破仑的形象显得高大,画师将他设计成画面中唯一一个站立的人,也是费尽心机。

对雕塑欣赏无能,独爱看画,从中午到晚上九点闭馆,一直马不停蹄,最后看到是二十世纪的欧洲绘画,同样精彩,比如这幅《方片A的作弊者》,几个主人公的内心戏可以说是表达的非常到位了。

另一个非常震撼的厅就是阿波罗画廊,金碧辉煌,目不暇接。

展闭出宫,腿已不是自己的。卢浮珍宝太多太多,希望有缘再见,希望再见时脑中自带攻略和讲解,不随大流儿看三宝了。

巴黎,巴黎!

多少人心之向往。大概很多人心目中的欧洲就是巴黎的样子吧。

赶上全欧洲都在过大年,巴黎这些世界级景点自然吸引了无数游人,拥挤程度全然不亚于我天朝的黄金周。

铁塔,早已是无可争议的法国象征,远观伫立云间,近看一堆废铁。夏约宫的大平台是观赏铁塔的最佳地点,大家各种造型摆拍,玩坏铁塔,跟当年在比萨看斜塔时一个样儿,注意力全都被为了跟铁塔合影不惜杂耍的人群吸引。塞纳河边的铁塔脚下,前来朝拜的人们绕着铁塔排了三圈儿,就为登个高望个远。

 

凯旋门前留影的人们不惧危险,穿行于车流之间。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前,前来远眺和看街头演出的游人不知比教堂里祈愿的信徒多出多少倍。

蒙马特高地曾经是梵高居住过的地方,当年因为租金便宜,是潦倒艺术家们的聚集地,现在成了酒吧画廊一条街,夜幕降临,人声鼎沸。

巴黎地铁遍布全城,非常方便,但手动开门的地铁真是第一次见,地铁站之破旧不堪也完全超出想象,甚至有些站内的墙壁是掉渣的水泥,车厢内的座椅几乎是块秃板,换乘的走廊又臭又长!